有这么一个年代久远故事,至今让我铭于记忆深处。
传说是住在北山坳里的有一户人家,半瘫的80岁老太膝下有儿媳、孙子四人。由于家境窘迫,一家人艰辛度日,生活很不景气。老太的媳妇尤氏把家境之苦全记恨于只会吃饭不能做事的婆婆。一天,尤氏与丈夫密商,要把婆婆这个包袱卸掉,其丈夫顺了妻子之意。次日,尤氏夫妇将可怜的老人装在两只大畚箕里,趁村人不备之时,扛上老人向深山走去,其7岁的儿子好奇地尾随在后。当来到山中一个叫“鬼见愁”的险地,尤氏夫妇放下老人,一把将老人推下山崖,弃畚箕而归。哪知,他们7岁的儿子,一边流着眼泪,一边捡起并背上那两个畚箕,正准备返身时,尤氏不解,问其子:“这畚箕不要了,你捡回家干啥?”其子顺口答道:“妈妈,这两个畚箕要拿回家,我以后还得用它抬您到这儿来呀。”尤氏一听,脸一红、心一怔,赶紧叫上丈夫,一起从山崖下把婆婆扶起来,并亲自把婆婆背回家。从此以后,尤氏善待婆婆,再也不敢半点怠慢婆婆。
潜移默化,这是人们早已熟知的传承规律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,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,长辈们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都会深深地影响着晚辈的思维和举动。故事中的7岁男孩,正是受父母之影响、效父母之做法。也正是童无戏言,深深震憾了尤氏,鞭挞着尤氏痛改前非。家境贫富,虽难以攀比,但尊老爱幼,相依为命,这是人间最素朴的天伦之乐。有一则公益广告中媳妇为婆端水洗脚,小孩也端水来为妈妈洗脚的画面,不正是这种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代代传承和潜移默化吗?
《庄子•大宗师》中早就推崇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意为泉水干了,一同在困难处境中两条鱼,吐沫互相润湿,用各自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,以保住可贵的生命。古人虽在托物,意在喻人。尤氏之举,何止在儿子面前愧疚,当在鱼之面前汗颜啊。
养儿防老,世间常理。善待老人,中华美德。老人的今天,就是晚辈的明天。老人们的付出在昨天,怡养天年不只是老人们的企盼,更是晚辈们今天应当为老人们诚心付出的义务。年轻时苦点不算啥,老来受苦遭罪最难熬,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另一描述。有些老人,宽怀大度,默默地忍受着风烛残年之苦;有些老人,为了尊严,为了生存,不得不将膝下骨肉告上法庭。居于此,尤氏之典故,能否让那些不尽孝道者读懂传承的理脉呢?